龙山新闻网

通讯员系统登陆

2021年4月12日   农历庚子(牛)年 三月初一
​三棒鼓简介
2024-01-08 09:15:05          来源:龙山县文联 | 编辑:朱柯源 |          浏览量:50399

三棒鼓又名花鼓,是一种流行在湘鄂西龙山、来凤一带的古老地方曲艺。表演一般只有3人,1人打鼓,1人敲锣,1人抛刀耍棍,亦有两个队或三五个队联合演唱的。其内容丰富,道具轻便,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茶楼酒肆,随时随处皆可演唱,深受群众欢迎。

三棒鼓历史悠久,相传为凤阳花鼓演变而成。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扎》就有这样的记述:“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杖鼓也。以表演者轮番抛动三根嵌有铜钱的棒子击鼓,边击边唱而得名。”清代传入龙山后,逐渐形成以西南官话为语言工具的地方曲艺形式。民国时期,艺人们过着“身背着三棒鼓,流落到四方”的凄苦生活。龙山花鼓艺人刘玉林唱遍各地,他创作的新编曲目《壮丁苦》《最苦不过庚子年》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写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龙山三棒鼓进入鼎盛时期。1952年,龙山花桥乡三棒鼓艺人胡家玉、田和卿赴省会演获奖;1976年,龙山三棒鼓《土家人民学大寨》参加全省曲艺调演获得好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龙山三棒鼓得到重视。艺人们农忙从农,农闲从艺,为山区农民文化生活服务。1989年10月,花鼓艺人萧泽贵、宁国胜、杨紫山、张碧云等10人被湖南省曲艺协会授予“全省优秀民间艺人”称号;1992年,萧泽润、杨直义、萧桂芝、范平安等10位艺人被州戏剧曲艺协会授予“全州优秀民间艺人”号。2008年,龙山县兴隆街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三棒鼓之乡”称号,龙山县文联设立了以三棒鼓为主的曲艺协会。

三棒鼓的打法有单棰、双棰、抛打等形式。抛打时将鼓棒凌空抛起,落在鼓面上成节拍,常用的抛打花样有“麻雀钻竹木”“纹花”“单鼓花”“双鼓花”“白蛇吐剑”等10余种。唱词结构以“五五七五”为主,亦有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八字句的。有一人一段的对唱,有一人一句的滚板。要求句句押韵,讲究对偶比兴,经常使用歇后语,风趣幽默,妙趣横生。其音乐为单曲体,四句循环,2/4节奏,其风格因地而异。龙山北半县流行的花鼓曲调多为宫调式,南半县多用羽调式。为增强气氛,吸引观众,演唱三棒鼓时还辅以抛刀舞棍等杂要,其抛刀花样繁多,流传在龙山的有美女梳头、苏秦背剑、野鹿衔花、双凤朝阳、双龙出洞、犀牛望月、太公钓鱼、喜鹊衔柴、海底摸沙、黄狗钻洞、古树盘根、雪花盖顶、跑马射箭、鲤鱼漂滩、金线吊葫芦、老鼠翻屋梁、冲天炮、砍四门、打铁、纺纱、退纱等20余种。除抛刀而外,还有舞花棍、耍连棒、玩火把等杂要。

龙山三棒鼓曲目丰富,其演唱内容大放可分为三类。一是传统鼓书,流传在龙山的传统曲目有《花鼓根源》《大闹黄花院)《三打祝家主》《青云楼》《大宝图》《三打华府》《四下河南》《孔雀东南飞》《八仙图》《八美图》《杨家将》等长篇鼓书及《劝世文》《二十四孝》《十二月花》等等。二是新编花鼓词,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及中心工作为主。三是即兴创作,多出现在几个花鼓队联合演唱或三棒鼓比赛等场合。艺人们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以情推理,情理交融,抑恶扬善,扣人心弦,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化民众、净化风尚、崇礼守德、弘扬文明的作用。2009年2月被公布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自《龙山县民族志》

责编:朱柯源

一审:朱柯源

二审:周娇

三审:朱勇

来源:龙山县文联

通知公告
部门
乡镇
要闻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