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新闻网

通讯员系统登陆

2021年4月12日   农历庚子(牛)年 三月初一
向阳山上的石屋
2021-12-13 08:26:46          编辑:刘寒蓉 | 作者:谭启义          浏览量:24281



龙山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谭启义

前几天,在县城的大街上偶遇原洛塔公社枹木大队“向阳山”铁姑娘队的队长(现已退休的乡镇干部),真是“它乡遇故人”,令人激动感慨……

沧桑的岁月给我们刻下苍老的容颜,流逝时光磨灭不了铭刻心底的记忆。

过去的往事,那段曾在老山界上与青壮年专业队的同伴们艰苦创业的经历,那段在“向阳山”上与铁姑娘队共同劳动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友谊,又浮现在脑海,激起我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思忆。

记得那是我兄弟俩知青插队落户到洛塔公社枹木大队后的七十年代初,枹木大队在后山的老山界上一个叫“响水沟”旁的山岗上修建了两栋石屋,一栋为畜牧场的羊圈屋,一栋为民工们的食宿生活住房。那年大队决定扩大养殖场规模,创建药材种植基地,续修“响水沟”的引水渠道工程,从各队抽调一批青壮年民工组织一个专业队。我被抽派其中,来到了老山界上的石屋。

记得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艳阳天。我们这些从各队抽派来老山石屋的民工们,自带伙食与食宿用品和劳动工具陆陆续续地从各地汇聚到老山顶上的石屋,开始了集体生活和工作。

山顶石屋,坐西朝东。佇立屋前山岗上,可遥望东方“锅罗圈”山界起伏的山梁,可俯视木大队全境那错落分布的土家山寨和满坡遍岭的层层梯田。这里背倚“刀背岩”悬崖绝壁,北与五代时期的土司王“吴著冲”盘踞过的城堡遗址“吴著厅”山梁连接,南可观“鸡公山”那展翅欲飞的雄姿……

石屋属石木结构的瓦面屋,四周是用就地取材的火镰岩乱石“干打垒”砌筑的岩墙,每间屋的前后都留有一个木窗孔。

我们这些抽派来的民工加上原养殖场的留守人员,共计十来人,就在石屋内的后半间木枋上面用木板搭成的阁楼上,铺上稻草放上各自携带的被盖开统铺。这形似小阁楼的三角形瓦面下就成为我们每晚的安身之所。

集体食堂的伙食是民工们自带交给食堂的粮食和蔬菜。洛塔属高寒山区,冬季的白菜、青菜等叶子菜很难生长,多以萝卜为主食蔬菜。

每当夜幕降临,室外的山岗上寒风呼啸,大家都很少外出,基本上都圈坐在火塘周围,自寻其乐。或观下“打山棋”,或闲聊吹牛皮……

我无所事,拿着携带的一本“红宝书”在暗淡的桅灯下反复阅览……

夜静后,同伴们一个个陆续的爬上阁楼,蜷缩在自带的被盖里,卧薪观瓦,在伙伴们起伏的呼噜鼾声中渡过漫漫长夜……

我们这支专业队当时的工作任务是:扩大原有养殖场的规模,开垦药材种植基地,续修响水沟的引水渠道。

洛塔界,山高水高,在我们居住的石屋后的山界下的山湾里涌出一股清泉,四季流水哗哗,被当地村民称为“响水沟”。

“响水沟”位于从枹木翻越“刀背岩”山界去召市 镇的山路旁。泉水流经的山湾前是一个方圆两里余,形似一口大水缸的山窝盆地。原山沟泉水从盆地边沿的绝壁飞流直下经山窝盆地而流入溶洞消失。

在响水沟的上流堵坝修渠引水灌田,是枹木大队第一项战天斗地成功修筑受益的水利工程。(第二项是在院子寨旁的山湾里耗时三年修筑的枹木水库,因蓄不住水而未受益)。

在响水沟已修成的引水渠上再砌石板岩渠是我们主要的工作任务。天气晴朗时,队长就安排我们几个青工去山下五里外的采石场取石料,用铁锤钢钎从石场开采石板,再把开采出的石板用手锤与短尖的钢钎裁成宽50公分长不过一米的石条板备用。大队还得组织人力从8公里外的召市镇翻越1400多米高的刀背岩,背来水泥与细沙。我们的工作项目是用水泥美观地勾缝。

阴雨天,我们穿上蓑衣戴上斗笠,在后山的坡地上开垦荒地或铲“火坝洋芋”灰(火坝洋芋是把杂草与铲过的草皮晒干后,先把干杂草辅成一条条一米多宽的草台,再把干草皮用撮箕分散地覆盖在草台上,再用撮箕装泥覆盖草皮,点火后任其慢慢燃烧。事后,在燃过冷却后的草皮土灰里种上洋芋种就行了)。

洋芋是洛塔界的特产,上级曾在洛塔的满湖大队成立了过“马科所”(马铃薯科学技术研究所)。

洛塔界的“火坝洋芋”个大、皮薄、水份少。蒸吃或烧烤更是美味佳品——粉粒散糠,芬香爽口,余味无穷……为筹备牛羊过冬的草料,我们在附近各生产队在山地里开的打麻豆的土场子里收集丢弃的豆芨和豆壳。

洛塔的麻豆是高山界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与包谷间作(一般是一行包谷间种一路麻豆)。麻豆是过去村民们的主食之一,如当地民谣:“养女莫嫁洛塔坡,洛塔坡上洋芋多,早晨吃的包谷洋芋饭,晚上吃的是牛打脚。”(麻豆夹形似牛后犁前套绳的横木——“牛打脚”而得名)

入冬后,高寒的洛塔界就开始下雪结冰了。高山界上,山高风大晚上更是寒气逼人,需生火升温。我们听附近村民说:五十年代曾有支地质勘察队在石屋的北边山界下开了两孔隧道,从隧洞里拉出过黑色的岩块,队长决定我们去清理丢弃多年的隧洞,在隧洞里寻找煤源。

原勘察队开的遂道是进出两孔的双遂道,可站立进出,进洞十几米就发现了坚如石块的煤层。煤层高度有一米左右(山下洞溪沟的煤层只两尺左右)较高处可站立挥锄挖震。因我与一个同事,曾在山下的洞溪沟煤窑里挖过煤,队长就安排我俩去挖煤。洞内煤层虽高但却坚硬如石块,拼搏地攒劲挥助反复挖震,才能震下一块煤层,一天下来,真是累得腰酸臂痛……。

初到老山石屋的民工们的生活是甘苦的,所需的粮食与蔬菜都由民工们自带。秋冬季节的蔬菜几乎餐餐不离萝卜。秋冬山上也无野菜可采(春节遍山都有蕨苔,野黄花与龙颈菜也随处可见),刚来石屋时我们曾集体在山下各队摘检过的茶林里捞捡了两天茶籽,基本解决了集体食堂的食油问题。但食盐与照明用的煤油都无钱购买!后来听说洛塔供销社在收购干蕨根(做酿酒的原料)我们就把开垦荒地时挖出来的厥根收集起来晒干后背到十里外的供销社出售。

那天,队长安排我与一同事去供销社卖蕨根,用获得的钱添制挖煤锄等劳动工具和食堂所需物品。我为了晚上出行方便,用身上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支手电筒和一对“五羊牌”电池。

时光流逝,我们这些住在老山石屋的青壮年民工们,在老山界上饱赏了夕阳晚照万山黄遍的金秋,经历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冬,迎来了万物复苏满山青翠的新春。

那年春天,枹木大队为培养树立本大队农业学大寨艰苦创业的典型,决定撤散原在老山界上创业的青壮年队,重新从各生产队抽调一批女青年,组织了一个铁姑娘队进驻老山石屋。为便于对外宣传将原“老山”更名为“向阳山”。

1970年1月31日《湖南日报》发表了《地动山河臂摇》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洛塔公社楠竹大队改天换地的事迹。

1970年5月16日,时任湖南省革季领导的华国锋在龙山县委领导的陪同下由召市公社的大大兴街下车,凭着一根拐棍翻越又陡又险的“刀背岩”,登上了1400米多米的洛塔界,到楠竹大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水利工程实地考察,被洛塔所见所闻感动,当晚叫秘书起草了份报告,一个学习决定由此形成。

1970年5月21日,湖南省革委会作出《关于学洛塔学野鸡坪的决定》。

1970年6月3日,省革委会在龙山县洛塔公社召开了学家洛塔的现场会。

一时间洛塔这不为人知的山区小地名响彻三湘大地。各地纷纷组团组队来洛塔参观学习。

枹木大队顺应当时的形势而成立的“向阳山铁姑娘队”,组建不到一月,但她们在条件艰苦的老山界上的“向阳山”上,自力更生,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模范典型事迹已传遍湘西。前来参观学习群众陆续不绝。

那年新支书上任后准备重修大大队部,原老山上的青壮年创业队撤离时我与一原在大队瓦厂做过瓦的同事被留任。瓦厂与铁姑娘队同属大队直接管理,由大队邹副书记统一领导,因早春天寒还不能踩泥做瓦时。就安排我们协助铁姑娘队工作,与姑娘一起共同劳作。

记得那天,我在铁姑娘队长的安排下与她们一道在石屋后的山湾里开新田。时近中午,大队妇女主任急匆匆地来到工地告诉队长说:州委首长和州团结报社的记者已经到了向阳山上的石屋,马上就要来工地视察与现场采访,叫队长作好准备。她见我夹杂在姑娘队伍中挑土,就叫我赶快回避。但队长却我叫继续劳作,说领导问及她来解释。不一会一位身穿军大衣的州军委领导与团结报社的记者等一行人在大队邹副书记的陪同下来到了我们开新田的工地。州革委的首长见我杂在姑娘队中劳作而当面询问:“你们铁姑娘队中怎么还有男的?”我羞得满面通红无地自容……

事后,姑娘们常拿此话取笑我“怎么还有个‘烂’的。”

我们与姑娘们共同劳动相处近一月,大家相互尊重,关系和谐。这些姑娘们基本上都是从各生产队抽调来的精干的女青年,都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安心工作吃苦耐劳。又都较熟悉各项农活,两任队长都精明能干,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第一任队长邹先云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第二任队长田秀英后来被招为乡镇干部)

天暖后,我们去山下的瓦厂上工了。暂时离别了那群精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姑娘们。但我们同属大队直接管理,经常安排我们协助铁姑娘们工作。农忙时上“向阳山”帮助铁姑娘们犁地耕种。山上牛羊栏的维修与两栋石屋的检瓦查漏成为我们常年的工作职责。在大队的统一安排下我们曾多次帮她们出差采购。到50里外的洗车河购买烤烟苗,到百里外的隆头镇(当时的水坝公社)挑红薯秧等。

总之,姑娘们如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她们就会主动地叫我们去帮助解决,视我们为她们铁姑娘队的编外同伴。

铁姑娘们,能在那条件艰苦的“向阳山”老山界上,吃苦耐劳的艰苦创业多年,也真是不容易!值得赞扬!

1973年洛塔至洗车河的公路已全线通车。洗车河西的新建大队办了一个砖瓦厂,需要熟悉从事烟煤烧瓦的技术人才,天赐良机,我凭我过硬的做瓦烧窑的专长,获得盖有洗车公社与新建大队大红印章的“接受证”。

我离别枹木大队院子生产队的那天清晨,怀揣已办好的迁移证,登上了寨中的堡子上,伫立堡顶,深情望着那云雾缭绕的老山界,看着那隐约可见的“那向阳山上的石屋”,感慨万千!

别了!那群坚守在“向阳山”上艰苦创业、精明能干、活泼可爱的铁姑娘们,愿你们一生幸福平安!

别了!那巍然屹立高山、临风傲雪,朝迎旭日,夕送晚霞,曾给我留下美好回忆的“向阳山上的石屋”。

责编:刘寒蓉

通知公告
部门
乡镇
要闻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