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yright© Yylq Govem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龙山新闻网 新闻热线:0743-6228742
主办单位:龙山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湘ICP备18012182号
通讯员系统登陆
龙山县融媒体中心10月15日讯 通讯员 符家义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在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四省边建立的红色新苏区,也是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困难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江南岸创建的最大的一块红色割据区域。根据地鼎盛时期控制区域北至鹤峰、宣恩,南至酉水,东到洞庭湖西岸,西至鄂川交界边境一带,东西长400余里,南北宽240里,人口达200余万,形成以大庸、桑植、永顺、龙山为中心,包括四省边30余个县毗连地区,成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它策应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和其它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一、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为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游击湘鄂边,为恢复根据地艰苦转战
由于夏羲推行极“左”路线和肃反扩大化,解散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严重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红三军一直试图在湘鄂川边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但都没有成功。只能在三省边区一带流动游击,部队士气低落,减员严重,由原来的9000人锐减到3000余人。处境十分困难,缺粮食,缺枪弹,缺棉布,缺医药,部队伤病员无法得到安置,这些都引起了红三军广大指战员极端不满。为摆脱困境,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咸丰县大村召开会议,决定放弃原来提出的“恢复湘鄂边苏区”口号,重新开辟湘鄂川黔新苏区。
1934年初,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进入龙山、永顺、桑植一带游击,并试图建立新的湘鄂川黔苏区,。但陈榘珍害怕红军壮大危及其在湘西北的统治,命令周燮卿、龚仁杰两个旅跟踪追剿红三军,红军无法得到休整,广大指战员纷纷请战要砍掉周矮子这个尾巴。3月13日,红三军在龙山茨岩塘石家垭设伏,诱敌深入,将敌人引入埋伏圈,红军居高临下,突然发起攻击,经一天激战毙伤敌12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和步枪700余支,周矮子率残部狼狈退回红岩溪。是役给追剿敌人以沉重打击,红三军赢得了短暂休整,从而摆脱了敌人的追剿。
5月,红三军经龙山的招头寨、桂塘坝进入川黔边的酉阳、秀山、黔江一带游击,并乘胜占领彭水县城。贺龙建议在酉秀黔彭建立根据地,造成川东南及边区诸县赤化的良好局面。因中央分局书记夏羲反对,认为川东南地域狭小,敌人力量强大,不利于建立根据地而作罢。
(二)创建黔东根据地,为两军会师提供了落脚点
红三军在川东南建立根据地意图没有实现,只得西渡乌江进入贵州,占领黔东的沿河县城。随后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德江枫香溪召开会议,根据黔东地区“群众斗争与情绪”和“敌情薄弱”,决定在印江、德江、沿河一带开展苏维埃运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又称黔东特区),恢复红军中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重新进行党团员登记,并抽调了1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团奔赴各地发动群众做地方工作,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因夏羲的“左”倾路线初步得到了纠正,并停止了肃反,红军中恢复政治机关,广大指战员有了工作热情。经过一个多月努力,先后建立了17个区革命委员会,67个乡苏维埃政权,各区成立了保卫队,建立了沿河、德江、酉阳等5个县独立团和10多支游击队,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斗争,农民分得了土地,从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解放,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支援前线,配合红军作战,抓俘虏,运伤员,捉土豪,送情报,扩红筹款,站岗放哨,革命形势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川黔边各县到处燃烧起革命的烽火。
同时,还建立了农民协会、共青团、贫农团、妇代会和少代会等群众组织,黔东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建立了包括贵州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四川酉阳、秀山等县毗连地区的红色苏区,纵横200余里,人口10万以上,红军主力部队发展到4000多人,地方独立团和游击队武装发展到3000多人。红三军有了一块较为稳固的根据地,改变了过去长期游击不定的被动局面,为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先遣探路作用
1934年5月,广昌战役失利,红三军团伤亡5000余人,中央根据地北大门被打开,敌人步步逼近,苏区反围剿斗争处于十分困难境地。为调动敌人,减轻中央苏区压力,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并伺机同红三军致得联系。”8月7日,红六军团9700余人奉命从江西遂川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进行先遣探路。在湖南桂东县寨前圩,部队进行了整编,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任弼时为中央代表和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李达为参谋长,张子意为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从广西兴安县界首以北凤凰嘴渡过湘江后一路向西,袭通道,攻新厂,过黎平,占旧州,连日征战,历尽艰险,于10月初胜利到达黔东地区的黄坪、镇远和石阡一带,企图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取得联系。
当红六军团在黔东艰苦转战之时,贺龙、关向应也从缴获的国民党报纸上得悉“江西任、萧共匪逃窜至黔东”的消息,推测应该是中央红军战略突围到湘黔这边来了,于是命令红三军分多路南下寻找接应六军团。10月7日,红六军团在石阡的甘溪镇不慎遭遇湘桂黔军24个团包围,红军仓促应战,拼死突围。虽被截成三段,但红军个个犹如猛虎一样奋勇冲杀,终于跳出了敌人包围圈,但损失惨重,部队伤亡1600多人。10月15日,李达率领400余人突出重围首先与贺炳炎部会合。贺龙立即率红三军兼程南下,寻找红六军团。24日,在印江县木黄镇与任弼时、萧克率领的红六军团主力胜利会师。26日,两军在酉阳县南腰界召开会师大会,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李达任参谋长。中革军委来电由任、贺、关统一领导指挥红二、六军团行动。红六军团经过两个多月艰苦转战,行程5000余里,冲破了敌人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胜利进入黔东革命根据地。两军团会师时红二军团4400多人,红六军团3300余人,不足8000健儿。二、六军团会师是模范的会师,胜利的会师,两支红军团结得像一个人似的。贺老总说:“会师,会师,会到了老师。你们来自井冈山,是我们红三军学习的榜样。”
二、发动湘西攻势,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力量显著增强,两军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形成了一支强大机动力量。但中革军委来电,要求红六军团进入湘黔边凤凰、乾城、永绥和松桃一带活动,建立根据地。由于那一带是“湘西王”陈榘珍的老巢,他的34师三个旅有一万多人。红六军团只有3000来人,敌强我弱,到湘西凤凰一带去发展势必十分困难,陈榘珍部肯定会拼死围攻,六军团很难打开工作局面。贺龙对湘西地理、人情、社会及军政组织都非常熟悉了解,建议两个军团统一行动。于是,给中革军委回电,请求二、六军团到群众基础较好,地情人情熟悉的湘西北去发展。同时,成立黔东特委,重建了黔东独立师,王光泽任师长,段苏权任政委兼特委书记,约800余人,400条枪。继续领导黔东人民坚持斗争,牵制敌人并掩护主力红军挺进湘西。
(一)挥师东进,发动湘西攻势
1934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酉阳南腰界出发,发动湘西攻势,8000健儿向东挺进。红军占领酉阳县城,过来凤百福司,入龙山招头寨,于11月7日占领永顺县城,缴获大量布匹、棉花及粮食,红军得到一个星期的休整,战士们恢复了体力。这时,陈榘珍急忙命令龚仁杰、周燮卿、杨其昌三个旅杀气腾腾地向二、六军团赴来,贺龙命令红军向北撤退,且战且走,选择适合战场给追击之敌以迎头痛击。最后选定在永顺县城以北40多公里的龙家寨设伏。龙家寨又名十万坪,是一个15华里长,三四华里宽的山间谷地,四周山峦起伏,坡度平缓,树林茂密,便于红军隐蔽埋伏,是打伏击的好战场。11月13日,陈榘珍三个旅大摇大摆追到龙家寨,红军突然发起攻击,敌人死伤累累,此战击溃敌10个团,毙伤敌1000多人,俘敌2000多人,缴枪2200支,取得了十万坪战役的空前胜利,从而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追剿计划。这一胜利也是红三军离开湘鄂西和六军团西征以来,扭转困难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仗,把湘鄂两省大量敌军调了过来,大大减轻了正在湖南境内艰苦转战的红一方面军压力。
(二)主动进攻,实行东征作战
为策应中央红军西征,湘鄂川黔军委分会研究决定,由任弼时、王震率领红六军团49、53团留守根据地,开展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建地方武装工作。贺龙与关向应、王震率二、六军团主力及六军团51团挥师南下,围攻湘西重镇沅陵,因城坚无重炮未能攻克。随后沿江东下,在桃源浯溪河歼灭罗启疆独立34旅大部,并乘胜占领桃源,包围湘西北政治、经济中心常德,并派一部分部队前出至益阳方向游击,形成威逼长沙之态势。
红二、六军团的凌厉攻势,使湘军惊恐万状,湖南省主席何键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一日数电向蒋介石告急:“共军围攻常德甚急,势难固守,请派兵救援。”他还致电湖北剿总司令徐源泉,要求“迅令在澧之部队,向临澧、鳌山夹击”。同时,急令追击中央红军的湘军19、62、16三个师紧急驰援常德、桃源。令湘西王陈榘珍向留守大庸、永顺的红军进攻。徐源泉害怕红军进入鄂境,连忙部署48、34、58师及新3旅、暂4旅等10多个团据守湘鄂边境。蒋介石除派中央军26师紧急驰援外,还命令追堵中央红军的李云杰、李韫珩两个纵队共4个师开到湘黔边境,防止二、六军团西出贵州与中央红军会师。贺龙领导红军继续在常德、桃源、慈利一带活动,广泛宣传抗日反蒋主张,没收土豪劣绅财产,筹集物资,动员青壮年参加红军,将大量国民党军队牢牢吸引在常澧一带,从而彻底打乱了蒋介石对中央红军的追剿部署。
贺龙率红军主力乘虚进攻常德、桃源,不仅歼灭了大量敌军,而且调动了追堵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队12个师又2个旅共10多万人,大大减轻了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的红一方面军的压力,将大量国民党军队吸引到了湘卾川黔根据地周围,实现了中革军委提出的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的战略意图,确保了遵义会议胜利召开。红一方面军乘势进入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并赢得了较长的宝贵休整时间。中革军委利用休整时间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撤销了博古的领导职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参与军事指挥,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三、进行土地革命,创造性开展根据地各项建设,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十万坪大捷后,贺龙指挥二、六军团乘胜重占永顺县城,接着又发动攻势作战,占领桑植、大庸两座县城及广大农村地区,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11月26日,根据中共中央电示,在大庸县成立了湘鄂川黔临时省委、省革委和省军区,任弼时为省委书记,贺龙任省革委会主席和军区司令员。12月10日,省委领导机关迁至永顺塔卧。为巩固和发展湘西北苏维埃运动,省委作出《关于创建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决议》,提出了根据地建设各项任务,颁布了《关于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制定了《分田工作大纲》等,全面开展了根据地各项建设。
(一)建立苏维埃政权,根据地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在省委领导下,红军组成1000多人工作队,赴根据地中心的龙山、桑植、大庸、永保、郭亮等县,建立各级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到1935年3月,根据地共建立了7个县委、1个工委、1个特委,还建立51个区、235个乡苏维埃政权。4月12日,红军总部和省委迁至龙山县兴隆街,4月19日,省委在蒋家大屋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抓紧进行以龙山为中心的苏区政权建设、武装建设,开展土地革命。5月6日,又迁至茨岩塘。这一时期,是红军和根据地大发展时期,随着二、六军团反围剿作战不断取得胜利,根据地也得到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控制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红色割据区域及游击区达30多个县。到9月底,湘鄂川黔根据地建立了10个县委,9个县苏维埃政府,60多个区,35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如桑植县建立了16个区、51个乡苏维埃政府,龙山县建立了9个区、57个乡苏维埃政权。同时,在各区乡建立党组织,积极发展新党员,桑植县发展党员630多名,永保县380多名,郭亮县460多名,龙山县700多名。
(二)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腐朽封建土地制度。湘西北地区土地高度集中,百分之七八十土地被地主富农占有,广大农民靠租种地主土地过日子,沉重的地租和苛娟杂税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迫切希望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湘鄂川黔省委先后下发了《关于没收和分配土地条例》《分田工作大纲》等文件,在根据地中心区域广泛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斗争,很多农民都分得了土地,享受到了革命成果。省委从实际出发,对分配土地政策作了一些修改和创新,只没收富农多余的土地,不没收其房屋和财产,道士、和尚、牧师等同样分配土地,对地主家属采取区别对待政策,对城乡工商业者利益进行保护,这样就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永保、郭亮、龙山、桑植四县12个区分田19万亩,18万多农民分得了土地。大庸县6区分土地15万亩,9.5万人分得了土地。龙山县的茨岩塘和县城附近的兴隆街、新城和华塘坝一带,广大农民在分配土地上种植了水稻,当年秋天,在红18师53团的武装保护下,成功抢收了县城附近的几万亩稻田。
(三)建立地方武装,保卫根据地各项建设。为巩固苏维埃政权,保卫土地革命成果,在红军干部帮助下,各县纷纷建立革命武装,在根据地中心区域的桑植、大庸、龙山、郭亮、永保等县都成立了县独立团,各区乡成立了独立营、游击队和赤卫队。当时,龙山县就建立了县独立1团、独立2团,龙桑独立团、龙永独立团、湘鄂川黔独立团、龙山独立营及招头寨独立团等地方武装。招头寨独立团辖3个营,全团1500多人。全县建有8个游击大队,下辖20多支游击队,共600多人。另建有56个乡赤卫队,近10000人。
这些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红军开展土地革命,清剿土匪、地主武装及国民党保安队,保卫苏维埃政权,还经常配合红军作战,为主力红军输送大量兵员。后来这些地方武装都编入了新成立的二军团的第5师和六军团第16师。游击队和赤卫队主要是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土豪劣绅,侦探敌情传送情报,战地服务护送伤员等,有时也配合红军作战。招头寨战役中,就有2000多赤卫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给红军送水送饭,抬担架救护伤员。
四、开展反围剿斗争,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进攻
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发展,震惊了国民党集团,1935年2月,蒋介石集中11个师又4个旅共80多个团约10万余人,分六路纵队,在各县保安团配合下,采取堡垒推进,实行分进合击、攻堵结合战术,对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此时,红二、六军团主力已发展到1.17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00余人及军区机关、学校、医院和兵工厂的1150人,共1.6万余人,但敌人兵力10倍于我军,仍占绝对优势。敌以陈耀汉、郭汝栋、李觉、陶广四个纵队从东南向大庸推进,徐源泉、张振汉两个纵队从西北向龙山、桑植和永顺推进。为粉碎敌人进攻,根据中革军委电示,成立了湘鄂川黔军委分会,由贺龙任主席,任弼时、关向应、夏羲、萧克和王震为委员,讨论战略战术及红军行动方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及时来电指明了反围剿作战原则和方针,并分析了革命战争的形势和光明前途。贺龙提出“主力伸出去打,比在根据地内打要好,我们这只拳头伸出去,可以威胁常德、桃源,敌人兵力必然往回调”。贺龙正确建议没有被采纳,。二、六军团在反围剿初期,先后在根据地内进行了溪口、王村、高粱坪及后坪战斗,但未能打破敌人“围剿”。为扭转战局,湘鄂川黔军委分会决定首先突破中间一路李觉部于后坪、大庸一线,然后侧击两翼,各个击破的方针。4月初,敌人逼近根据地中心塔卧。省委在征得中央同意后,决定北渡长江,在鄂西北另辟新的根据地。
4月13月,贺龙率两军团主力北撤到桑植县陈家河附近,与鄂敌陈耀汉纵队遭遇,红军抢占有利地形,突然发动攻击,集中几十挺机枪猛烈扫,给敌以歼灭性打击。此战全歼敌172旅,击毙旅长李延龄。13日在永顺桃子溪歼灭敌58师师部和174旅大部,红军乘胜占领桑植县城,恢复了塔卧以北大片根据地。随后,又收复永顺、桑植、龙山之间的大片失地。红二、六军团三天两战两捷,扭转了红军被动局面,震慑了敌人,其它各路敌军纷纷后撤,红二、六军团取得了反围剿胜利。
4月17日,湘鄂川黔省委机关迀至龙山兴隆街,5月6日又迁至茨岩塘。这一时期,苏区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根据地进入大发展大巩固时期。但蒋介石不愿甘心失败,又开始向根据地发功新的会剿。5月中旬,蒋介石调集80多个团从四面八方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压来。为打破敌人围剿,军委分会在龙山茨岩塘召开军事会议,调整了作战方针,对战力较强的湘军取守势,对较弱的鄂军取攻势。6月9日,红军突然包围宣恩县城,实行围点打援,设伏于咸丰忠堡。13日,全歼增援之敌国民党41师,活捉敌纵队司令兼41师师长张振汉。6月18日,红军乘势包围龙山县城,意图创建以龙山、来凤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来、龙两县城仅相距15华里,周围是一马平川的山间谷地,有几万亩良田,物产富饶,便于红军筹集粮款。但由于龙山县城城墙坚固,红军缺少攻坚重武器,连续组织三次进攻都未能破城,于是采取围城吸引敌人援兵。蒋介石害怕龙山县城有失,急忙调兵遣将,命令徐源泉集中兵力与湘军协同夹攻红二、六军团。红军以逸待劳,主动出击,7月3日,在永顺小井战斗中击溃增援龙山之敌陶广纵队。7月10日,在龙山象鼻岭战斗中,击败增援龙山潘善斋38旅。13日,在来凤县胡家沟击溃黄新旅6个团。8月3日,在宣恩板栗园设伏,歼敌85师师部,另两个团及一个特务营,击毙师长谢彬。接着红军又在龙山芭蕉坨击溃湘军陶广纵队10个团。红军在较短时间内,势如破竹,连战皆捷,打得顺心应手,击败敌人76个团,占领7座县城,共毙伤敌10000多人,俘敌8000余人,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至此,红二、六军团彻底粉碎了湘鄂两省敌人对苏区的围剿,在战略上争得了主动。
红二、六军团与10倍于己的强大敌人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艰苦卓绝战斗,不仅没有被敌人消灭,而且比以前还扩大一倍以上。红军主力发展到21000余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不仅牵制住敌人6个纵队兵力,还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队,使其不能进攻长征中的红一方面军和其他根据地。这一伟大胜利的取得,再一次证明“红军是一支不可摧毁的力量,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妄想阻止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发展是不可能的,这将推动全国革命斗争走向新的高潮”。
五、实施战略转移,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图谋,促进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红二、六军团反“围剿”作战取得接连胜利,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地打击,蒋介石命令湘鄂两省国军转入战略防御,撤退到原来驻守的防线。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根据地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解决红军迫切需要的粮食、冬装和兵员,军委分会决定由红18师留守龙山茨岩塘,保卫根据地,二、六军团主力向澧州、津市出击。红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石门、澧州、津市等城镇,控制了洞庭湖西岸大片地区。红军广泛发动群众,没收地主官僚浮财,宣传抗日主张,吸收进步青年参军。赶制了大量冬装,筹集了大批粮食、弹药和经费等。短短十几天,就补充了3000多名新战士。这次主动出击,缴获给养甚多,为二、六军团战略转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又重新纠集140多个团30多万人兵力,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一轮更大规模的进攻,妄想将我军包围于龙山、桑植、永顺狭小地区,将长江以南最大的一块红色根据地扼杀在摇篮中。敌人集中兵力,碉堡推进,步步为营,逐渐缩小包围圈,红军一时难以寻找有利战机,根据地日益缩小,形势对我越来越不利。敌人兵力是红军的15倍以上,力量悬殊,以根据地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要打破国民党围剿是困难的。湘鄂川边一带大山连绵,江河纵横,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扩红和筹集给养困难。红军作战回旋余地也十分有限,所以,只能转移到外线作战。恰在此时,省委突然收到王诤以“伍豪”名义发来的询问红二、六军团情况的明码电报。任弼时、贺龙立即回电:“你们在何处?久失联络,请来电说明此间省委委员姓名,以证明我们的关系。”第二天,就收到了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和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共同签署的回电。红二、六军团领导人不知道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活动,以及毛主席、党中央率一、三军团单独北上。也不知道中央电信密码落到了张国焘手中,以为与党中央恢复了电信联络,所以后来一段时间给中央的电报请示,都是发给张国焘的。
鉴于敌情越来越严重,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给中央去电,请示下一步行动。张国焘、朱德立即给二、六军团回电:“你们需按实际情况决定”。二、六军团乘敌人包围圈尚未形成之际,决定跳到外线去,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黔东石阡、黄坪、镇远一带创建新苏区。二、六军团随即开始了突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二军团新组建了红5师,六军团新组建了红16师,。将地方独立团、游击队和机关工作人员都编入主力部队。军委分会首长要求部队一律轻装,每人只带三天口粮,两三双草鞋,其它坛坛罐罐一律扔掉。同时,留下红18师坚守茨岩塘,掩护二、六军团主力突围转移。新成立了湘鄂川黔特委,由张振坤任红18师师长兼特委书记。
1935年11月19月,红二、六军团主力1.7万余人从桑植县刘家坪的干田坝、瑞达铺的枫树塔誓师突围,开始万里长征。红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举突破敌人澧水封锁线,挺进湘中的新化、涟源,前锋直插锡矿山一带,威逼湖南省会长沙。何键惊恐万状,害怕红军进攻长沙,急忙调集10多个师敌军向红军扑来。这样就把大批敌军吸引到湘中一带,起到了调动敌人的战略目的。二、六军团在湘中广泛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打土豪,分浮财,筹得大量物资。然后虚晃一枪,突然调头西向,进入敌人力量薄弱的黔东石阡、江口地区休整,把敌人远远甩在了后面。后来,人们把二、六军团开始突围长征的这次行动称之为神来之笔。
为掩护主力突围长征,红18师在师长张振坤指挥下,佯装主力向南出击保靖县城,摆成横渡酉水姿态,向北攻打鹤峰县城,制造进军鄂西假象。“湘西王”陈榘珍惊慌失措,急令属下三个旅向酉水南岸保靖扑来。湘鄂之敌以为二、六军团主力仍在龙山、桑植一带。一方面加紧构筑包围圈,另一方面分多路向根据地中心茨岩塘、茅坪推进。红18师与苏区人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根据地。红军声东击西,运用游击战、麻雀战同敌人进行殊死战斗。在茨岩塘保卫战中,游击队、赤卫队3000余人配合红军坚守望仙台天险五天五夜,击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把“围剿”之敌死死拖在根据地内,为二、六军团主力突击湘中地区赢得了时机。随后,红18师在根据地内积极主动打击敌人,誓死保卫根据地中心茨岩塘,与国民党军队进行英勇战斗。12月8日, 红18师完成掩护任务后,开始向西突围,追赶主力部队,在湘鄂川黔边辗转奋战月余,牵制了大量敌军,历尽艰辛万苦,于1936年1月9月在江口磨湾与六军团主力会师,全师4000多人仅剩600勇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18师也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最后出发长征的部队。
因黔东地域狭小,经济落后,筹集给养困难,无法建立根据地。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二、六军团继续向贵州西部转移,寻机在乌蒙山区创建新的根据地。西进途中,“红军时而向南,时而北进,时而作出袭取贵阳的姿态,时而又作出抢渡乌江的模样”,甩开了各路敌军,乘机占领黔西、大定、毕节三座县城及周边广大农村,开展创建根据地工作,建立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和3个县委,95个乡苏维埃政权,成立了“贵州抗日救国军”。红军在黔、大、毕地区开展打土豪,分浮财,建立地方政权,搞得热火朝天。这可急坏了蒋介石:“他急忙飞到贵阳,亲自部署对二、六军团的围剿,命令顾祝同指挥5个纵队120多个团兵力向根据地围堵过来。贺龙指挥红军进入乌蒙山区与敌人来回辗转周旋,多次跳出敌人合围圈,前后转了将近一个月,终于从滇军孙渡防线空隙中穿过封锁线脱离险境,直驱云南,然后渡过金沙江,彻底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乌蒙山回旋作战,贺龙用兵如神,吸引了二十多万国民党军队,支援配合了红四方面军在川康边一带作战行动,这是他在长征中军事指挥艺术的又一次神来之笔。后来毛泽东在陕北与二、四方面军部分领导人会晤时给予了高度赞扬:“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晕了头。硬是转了出来,出贵州,过乌江,我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3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大家都要向他们学习”。
1936年6月23日,红六军团在甘孜的蒲玉隆地区与四方面军先行会师,7月1月,二军团抵达甘孜附近的甘海子与四方面军会师。朱德和刘伯承分别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等进行了会面,把一、四方面军会师情况与分歧,以及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图谋及另立“中央”的活动告诉了他们。几位领导人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一些内幕。其实早在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时,张国焘见中央红军人数少,装备差,衣衫褴褛,就私欲膨胀,公然向中央要权,想取而代之。为了照顾党和红军团结,争取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中共中央在芦花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增补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和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政治委员。会后,他惧怕北上与胡宗南军队作战,借口粮食困难,缺少弹药,反对中央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决定,率左路军南下,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0月5日,张国焘公然在卓木碉宣布成立“临时中央”。
为拉拢控制红二、六军团,张国焘积极活动,专门派出了工作组,加紧做两军团工作。陈昌浩、曾传六还专门游说二、六军团领导人,大讲中央红军和毛泽东北上是逃跑主义,是分裂活动,没有前途,扇动对中央的不满情绪。他们还带来了分裂党和红军《干部必读》小册子,要求发到各个连队,遭到了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和王震的坚决反对。任弼时、贺龙还下令将下发的小册子全部收上来统统烧掉。
面对张国焘分裂行径,二、六军团领导人开会统一了思想:一是要以热情态度对待四方面军干部战士,大搞联欢活动,表示友好热情;二是坚决反对和禁止一切分裂党和红军的言论行为。张国焘也有他的如意算盘,企图通过欺骗、引诱和拉拢手段,让二、六军团上他的贼船。
红二、六军团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很讲究斗争艺术,与张国焘不吵不闹,斗而不破。对四方面军来的干部战士只讲团结,不准讲反对中央和一、四方面军的问题,张国焘发来的文件也一律不下发。在两军会师大会召开前,贺龙在主席台悄悄对张国焘讲:“国焘啊!今天大会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的话,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哦”,果然张国焘在会上就没敢讲不利团结的话。其实,张国焘是惧怕贺龙的,早在南昌起义爆发前,他作为中央代表前来阻挠起义,动摇军心,就遭到贺龙严厉斥责。甘孜会师时,四方面军人多,二方面军人少,贺龙就想了一个办法,让任弼时、关向应、朱德、刘伯承、张国焘都住在红军汉藏政府的一栋二层楼房里,他亲自安排警卫人员,挑选精干力量组成,每人配有两支驳壳枪,子弹充足,就是防止张国焘翻脸下狠手。贺龙还向张国焘要人要枪要粮食要弹药,以红32军过草地有经验为借口,要求将一方面军的红32军留下划归二、六军团,并及时致电中共中央。7月5日,中共中央来电:同意将2军(团)、6军(团)、32军编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总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萧克,副政委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红二方面军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对张国焘分裂活动起到了有效的牵制作用。由于张国焘一意孤行,要求四方面军退却南下川康边作战,高喊“打到成都吃大米”,结果却遭到川军20多万军队顽强阻击,部队损失惨重,由南下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4万人,这才使张国焘认识到南下没有出路。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师,增强了反张国焘力量。两军团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及广大指战员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体现了二方面军领导人高超的斗争艺术和政治智慧。朱德、刘伯承、徐向前及红四方面广大干部战士也强烈要求北上。在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多次来电催促下,张国焘在走投无路情况下被迫取消“临时中央”,放弃一切错误主张,同意北上,避免了党和红军的分裂。朱德后来说:“贺老总对付张国焘很有办法,不争不吵,向他要人要枪要子弹,硬是要来了一个军。张国焘对弼时、贺龙都有些害怕呢!一起北上会合中央,贺老总是有大功的!”
1936年7月初,红四方面军兵分三路陆续北上向甘南进发。红二方面军兵分两路随四方面军之后北上,过草地,进甘南,于1936年10月,二、四方面军分别在宁夏西吉的将台堡和甘肃的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万里长征,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责编:朱柯源
来源:龙山县县委老干部局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龙山县开展2025年首届无人机技能培训
龙山消防积极推进县“两会”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
青春筑梦政务窗口 龙山学子以实干书写成长答卷
龙山县开展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龙山县:爱心托管暖暑期 家校社协同护成长
县民政局举办2025年养老护理员专题培训班
县中医院:悦读润医心 书香伴人生
青春力量注入政务服务新活力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