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新闻网

通讯员系统登陆

2021年4月12日   农历庚子(牛)年 三月初一
打溜子
2025-11-08 13:11:04          来源:龙山县民安街道 | 编辑:向波 | 作者:彭英子          浏览量:613

作者 彭英子

溜子,土家语称“呆陪党”、或“dǎn dǎn hǎ”(土家语用汉语拼音记音),是土家族独有的打击乐,用于节庆和喜庆活动中。有清代诗为证:“新春上庙敬彭公,唯有土家大不同。”各地吔嗬同摆手,歌声又伴“呆呆嘟”。

古丈县红石林镇表演《赤膊溜》

一、溜子的产生与发展

1、溜子是在人们生产劳动中,在无意识的娱乐间嬉闹中产生的。

人类处于原始状态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靠狩猎捕鱼和采摘野果野菜生活。累了、疲劳时、休憩间,相互掐虱子、抓痒痒、拍打肌肉,觉得很爽,能够迅速地恢复疲劳。久而久之,相互间捶背打肩拍胸脯形成了习惯,按摸溜溜肌肉,叫肉溜子,很舒服,习惯成自然。常常在绿茵茵的草甸上,风和日丽时就相互有节奏地拍打起来,美其名曰“赤膊溜”。土家语称“sǐ bú lī hǎ”实际就是打肌肉,在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的断龙、茄通,龙山县的坡脚等地还有“赤膊溜”形式。打溜子的名称由此而来。

龙山县靛房镇石堤村拍手溜子

2、溜子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不断进化,在情不自禁的拍手称快,鼓掌声中产生的。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手是最明显。原始人的手掌长、指开、甲利。通过劳动、进化成掌宽、指拢,甲短的形状。击掌时可发出啪啪声响,出现了“拍拍手”式“打掌掌”的游戏了。一旦发现好事、乐事、兴奋的事,就会情不自禁的拍手鼓起掌来。在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靛房镇坡脚的“石梯乐土”中表现得淋漓致尽。石堤村“bǎ bù kà”(毛古斯)《狩猎》中,毛人们围着猎物拍手庆贺,有两人对着拍,三人跳着拍,四人五人跟着拍,拍出“陪陪陪”的声音来,多欢快呀,这就是溜子的萌声。

龙山县靛房镇石堤村竹溜子

3、青铜器的出现,溜子初具形态。

拍手不足以表达愉悦的心情。本着试试的心态,石梯乐土的人们用石块相击敲打,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不宏亮,更易敲碎。改换成木质的,但声响不及石块。多次试制,选择了竹筒。竹筒敲起来,声脆音大,比石块耐用。制成了单半筒、整筒、双半筒,初步形成了竹溜子的打击器。不知持续了多久,直到出现了青铜器,才把竹溜子送进了历史之中。

二、溜子乐器的名称与功能

打溜子是一个合体合奏行为,三人溜、四人溜、五人六人溜。每人用一件乐器,组合成一套打击乐。其乐器由马锣:土家语称gōu è bí”。起着曲牌的起始、引领作用。使用时用木棒反面敲击,用四个头指向上弹起,发出“呆呆”的声音,脆 、纯无余音和颤音。头钹:土家语称“cá pō”,钹面内空外凸玄边圆,内空部称钹碗、两钹合起来,活象土星样,用绳扣紧手背,两面相击,发出“陪陪”的声响。配合二钹表现溜子内容。二钹:土家语称“cá pō”,形状、击法、声响 和头钹表现溜子内容。二钹是溜子中的主角,是溜子内容的主要体现者。大锣:是头钹、二钹间隙的填空者,和落句者,相当于句子中的句号。用木棒敲击,发出“党党”声音,用手指控制,不留余音和颤音。所以说:“小锣领、大锣稳、头钹二钹紧紧跟”。

这就是溜子叫“呆陪党”的由来,是以打击乐的打击声命名的。有清朝彭勇行的竹枝词为证:迎亲队伍过街坊,小儿争相爬上墙,“叭叭、隆隆”花桥到,唢呐巧伴“得披堂”。

三、打溜子的技艺。

溜子的主要技法:亮击、闷击等传统手法,用不同部位的击打发出变化音色。

(一)马锣(gōu è bí)或(yāo zī bí)通过敲击发出“呆”的音响。属于领奏。

1、用手指抛掷起来,反面敲击,发出“呆”的声音来。

2、正面击打锣面,发出“呆 ”声。并用手指的第三节触锣面止住锣面控制余音。有顺口溜曰:“头钹二钹对面讲话,大锣从中打岔,只有小锣稳扎稳打,引导大家不出偏差。”属于正锣(流行于湘西龙山县)。

( 二)大锣:敲打锣面中央,发生的“党”的声音,捂住锣面控制音量和音调。控制节奏,有着句号的作用。顺口溜曰:“双钹对着讲话,大锣断句加花。”属于花锣(适用于三人溜,流行于湘西保靖县、永顺县、古丈县一带)。

(三)头钹采用亮打、闷打技法,产生“pēi”“dī”的独特声音,以单声为主,把握强拍、铺垫二钹。如:pēi。

1、亮打(散钹)捂紧钹的碗部,对空相击,发出“dí”的声响。是为亮打,二钹紧奏,发出“陪”声,形成dí pèi pēi(的陪陪)格局。

2、闷打(闭钹)捂紧钹的碗部,头钹对空相击,发出qí(七)的声响,是为闷打。二钹紧凑,发出“pǔ”(卜)的专用音,头钹二钹错位配合,形成“qǐ pǔ”(七卜)或“qǐ pǔ pu”(七卜卜)格局。

3、边钹(砍碗),钹玄直击另一只钹的碗棱,发出“dīn”(丁)或“di”(的)声。二钹发出“kē”(可)声,用于艰难而奋进的场景。

4、松掌钹面相擦相滑,发出kuang cān哐呛的声响或 can(呛)音,相当于“呼”或“哗”,属于柔击。用以模仿风声和流水声。

5、钹边竖击钹面发出“dān”(单)或“dai”(呆)的声响为相磕即磕打。可替代马锣,三人溜时用。

6、两钹相旋(转)柔滑,属于特技表现。

(四)二钹具备头钹的全部技法,是溜子的核心溜魂。以双声为主,加花装饰。如pēi pēi(陪陪)。有顺口溜曰:“头钹二钹对面讲话,大锣故意从中打岔,只有小锣猫蹦狗跳,专门找些空子来扦。”(流传于湘西龙山县一带)

(五)抢钹:将头钹二钹,相错节拍演奏是头、二钹相互抢拍的特殊手法,头钹抢拍,如七七卜卜等;二钹抢拍,如卜卜卜此法偶尔出现。是师宗绝技、核心技术。

(六)乐曲击打技巧

1、换音技法(又称转换技法)

乐曲换音技巧是打溜子时,传统曲牌念谱演奏的实际过程中常用的技法。

2、乐句变奏技法:

“变奏”是创作者和表演者在进行中常见的手法。是原乐句进行即兴发展的重要手段。

3、首尾叠音技法

溜子曲谱中相邻片断之间衔接的典型技巧。其特点在于前一片断的结束音同时作为下一片断的起音,并且二者是重复在一起的,形象地称之为“牛咬尾”。

龙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田隆信等表演《锦鸡出山》

四、打溜子的形式

打溜子有着不择地方,不怕宣闹的优点,不要配乐、不需舞美。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一)坐式:适用闲时修炼、自由狂欢。经典作品:《岩生zuō ǎ左阿(娶媳)》。

(二)立式:用于仪式活动进行,表示庄严、隆重。传统曲牌《一字清》。

(三)走式:主要用于婚嫁接娶。行走敲打、不惧乡间小路。喜庆曲牌《喜鹊闹梅》。

(四)表演式:是溜子升级版,创新活动。由传统静态状、仪式性,转换为动态活动和可观赏的表演性。首创者为湖南省龙山县的国家级溜子技艺传承人田隆信先生,其作品是《锦鸡出山》。

五、溜子流派

(一)四人流派:是溜子正宗基本派系,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州。

(二)唢呐派:在四人溜子的基础上添吹奏乐唢呐,增强合音效果,渲染气氛,显得热烈激越。又叫“五子家伙”。

(三)边鼓派,适用于“安庆调”,在四人溜子的基础上,用小鼓点缀其间,起即兴作用,人称打“边边鼓”。

龙山县靛房镇石堤村溜子队表演《雄鸡争艳》

六、溜子曲牌

(一)溜子曲牌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有120多个,分为拟声、绘形、会意三类。

1 、拟声类:《鸡婆争窝》、《克蚂闹塘》、《喜鹊闹梅》等。

2、绘形类:《锦鸡拖尾》、《八哥洗澡》、《猛虎下山》、《雄鸡争艳》等。

3、会意类:《小纺车》、《打铁》等。

(二)曲牌三要素

溜子曲牌内容丰富多彩,各地大同小异。总而言之有三段式,所谓曲牌三要素:即头子、溜子、尾子。

1、头子,就是溜子的开头部分。曲牌的不同主要是头子的不同,如兽类一样,身形是一样的,主要是以头面目来区分不同。其特点是“头子”可以衔接溜子,还可以断章取义的衔接溜子的任意段落。也可以接尾子。

2、溜子,溜子主体,表现曲牌的主要内容。拟声、绘形、会意,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维巧维妙,尽在其中。

3、尾子:每个曲牌的尾子变化不大,有的为了突出特点,画龙点睛似的添点曲谱罢了。所谓有头无尾的溜子,有尾无头的溜子,多变的头子,不变的溜子,头尾相合组成一体。

结束语:打溜子是土家族重要民俗活动之一,打红不打白的习俗体现了土家人真善美的世界观。是土家族的交响乐,表现积极向上的追求。传承溜子是为了更好应用,应用才是最好的传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中,让溜子作出应有贡献!

责编:向波

一审:向波

二审:周娇

三审:张军

来源:龙山县民安街道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通知公告
部门
乡镇
要闻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