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新闻网

通讯员系统登陆

2021年4月12日   农历庚子(牛)年 三月初一
三项工作丨创业不必去远方,湘西就是好地方——“00后”创业团队的“菌”临天下梦
2025-08-08 16:58:48          来源:团结报 | 编辑:朱柯源 |          浏览量:7317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龙霞 宿中元

7月28日,吉首大学科技园3楼的展柜前,参观者络绎不绝。展柜之中,洁白的杜仲珊瑚猴头菇在光影下轻轻舒展,菌褶如蕾丝般层层叠叠,姿态雅致。身着蓝色衬衫的张超俯身讲解,指尖轻叩玻璃,笑意从嘴角蔓延至眼底。

22岁的张超,是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生,也是“湘仲”蘑菇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从实验室到科技园,从菌种驯化到产业落地,这条道路上藏着他们与“珊瑚”共同生长的密码。

故事的序章,书写在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密林之中。在那次野外调查中,一株珊瑚状猴头菇意外闯入眼帘——这种多见于东北林区的珍稀真菌,竟然在湘西的土壤里扎下了根。“一旦驯化成功,就能填补湖南猴头菇市场的空白。”张超的语气中,依旧带着初见时的雀跃。

2022年,这份惊喜转化为了行动力。张超与10名吉首大学的学子共同创立“湘仲”蘑菇项目,依托杜仲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启了对珊瑚猴头菇的驯化研究。

“该菌种接种对操作技术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感染整个菌包。”团队成员李想回忆道。为了攻克接种技术难关,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190多次实验,最终突破瓶颈,成功完成菌种纯化实验。

2024年的突破如同破晓之光。在田向荣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发现用杜仲残余生物质作为培养基,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珊瑚猴头菇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改善,“湘仲”之名也由此诞生。

“这种菌菇含有18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品种高1.13倍。”张超捻起一片鲜菇,眼底闪烁着专业的光芒,“它还具有养胃护胃、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真正实现了食用与药用价值的双重叠加。”

走进60平方米的实验基地,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日夜不停地运转着。立体栽培架上,每平方米年产能可达262.5公斤鲜菇。成本仅5元的菌包,长出的鲜菇能以每公斤60元的市价售出。此外,团队还开发出菌干、功能面条等衍生产品,相关技术已申报3项专利。

2025年的春天格外明媚,“湘仲”项目在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得30万元创业投资基金,成为湘西首个获此殊荣的团队。

“这笔资金就像一场及时雨,设备升级的坎儿总算迈过去了。”团队成员范玉婷感慨道。然而,场地租赁、设备维护、市场推广等问题接踵而至,让这群学生创业者感受到了现实的压力。

吉首大学科技园的开园为团队带来了新的曙光。作为首批入园项目,团队搬进了崭新的办公区,虽然临时过渡场地仍在完善,但已让团队告别了过去辗转腾挪的窘迫。

“园区为我们提供了孵化期内免租金的办公室、实验室等支持,还帮助我们对接农业专家和市场资源。虽然很多政策还在细化,但这份支持已足够让我们挺直腰杆。”张超的话语中,透着难以掩饰的底气。

关于未来,他们的蓝图如同菌菇生长图谱般清晰:依托科技园扩建标准化基地,让产能再上一个台阶;深耕深加工领域,为功能性食品家族增添新成员;叩响市场的大门,让“湘仲”成为湘西乃至湖南食用菌的标杆品牌。

“创业不必去远方,湘西就是好地方。”这群平均年龄仅21岁的年轻人,正以青春为墨、科技为砚,在湘西的大地上书写着“菌”临天下的传奇。

记者手记:

菌伞初张,菌丝蔓延。21岁的肩膀或许还略显稚嫩,但当扛起“菌”临天下的梦想时,那份坚定早已胜过所有犹豫。实验室的寒夜,未曾冻僵他们探索的热忱;创业路上的坎坷,反而成了培养基中的养分。

当实验室里的公式化作产业生产的根须,“湘仲”的名字便有了沉甸甸的分量。晚风掠过科技园,画板上的菌菇曲线里,藏着最鲜活的青春答案:所谓的创新,不过是把青春的菌丝,织进湘西大地的肌理,让每一寸土地都透着生命拔节的微响。

责编:朱柯源

一审:向波

二审:周娇

三审:张军

来源:团结报

通知公告
部门
乡镇
要闻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