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pyright© Yylq Govem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龙山新闻网 新闻热线:0743-6228742
主办单位:龙山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湘ICP备18012182号
通讯员系统登陆
作者 张金玲
在湘西龙山洛塔的褶皱里,歌谣像地壳运动般不可遏制。打猎有歌、采茶有歌、出嫁有歌、起屋上梁有歌,土家人背着歌篓降生,用歌声丈量生命的年轮,以音律编织岁月的经纬。当我随采风团再访洛塔石林,那些凝固的岩层突然在记忆里活泛起来--原来山歌不仅是声带的震颤,更是土地深层的脉动。
一行人在楠竹石林前下了车,这里也被称为“五虎赶六羊石林”,以大量散落在树林间的象形石林为主形成千姿百态的石林景观。楠竹石林的岩石是不会唱歌的,可嵌在岩石上的三叶虫化石会引领人们探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一颗颗在城市里流浪的心畅游在大自然的神性里。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形成洛塔拔地而起“一览众山小”的奇特地貌,穿越亿万年的海底世界,海枯了,石未烂。亿万年的地质史诗在眼前徐徐展开。三叶虫化石如凝固的时光密码,镶嵌在石灰岩构筑的经卷之上。嶙峋的石峰刺破云霭,仿佛大地突然掀起的惊涛骇浪,在某个瞬间被天神施了定身咒。沿着石阶攀岩,手指抚过那些来自寒武纪的纹路,恍惚听见远古海潮在耳畔退去,裸露的珊瑚礁正在阳光下结晶成石。待到薄雾漫过石林,太阳为每道岩缝都镀上金边,这凝固的海底世界便翻涌起琥珀色的浪花。
“喂---”对面的摄像师向我们招手。
“哎---”穿行在八仙洞的一行人听从摄像师的召唤,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看向摄像师的方向,驻足观赏八仙洞天池。八仙洞得名于传说故事,据说八仙曾在此地修炼过。八仙洞天池是大地遗忘的泪滴。这里是20世纪七十年代洛塔人用铁杵作针,将地下河的毛细血管缝合,织就这六万平方米的碧玉。湖水波光粼粼,湖面如一弯碧色的象鼻镶嵌在穿洞两侧,池水清澈如行走在九寨沟,冬暖夏凉,终年不涸不浊,恬静清爽犹如秘境。每到一处观景台,一行人三三两两的拍照留影,把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定格在相机里带回家慢慢欣赏和评鉴。当摄影师的吆喝在溶洞间跌宕成山歌变奏,我突然理解:所谓鬼斧神工,不过是先民凿山引水的号子,在岩壁上长出的钙化结晶。
相较于拍照打卡,我更喜欢安静的徒步在石林间。漫步在小径,好奇石阶两旁每一种植物和花卉,欣赏她们的五彩斑斓和旺盛生命力。脚下有泥土滋养,头上有石林庇佑,这里的每一株花草都自带灵性,活的自由又滋润。大自然的调色板是最纯真的生命力,听听鸟鸣的声音,抚摸着叫不出名字的叶片,闻闻花蕊,羡慕这里的一草一木。姊妹岩的守望凝视、灵洞天窗的透心凉爽、九瀑溪的浪花飞溅;和尚堡、亚不寺、吴王堡和谢家台四个独立的台地胜景奇观一天都走不完。
山上的野菜多的是。山竹笋、野蕨菜、折儿根、鸭脚板、地猫儿、黑木耳这些大自然的馈赠给与我们另外的惊喜。有的扯竹笋、扯折儿根;有的掐蕨菜,在欢声笑语中忙得不亦乐乎,忘记了晌午烈日当空,忘记了接打电话,更忘记了下车前队长的嘱托,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野菜遍地都是,不是说这些野菜有多么贵重,而是亲自采摘的体验让人们一下子找到了久违的、回归大自然的乐趣,这种乐趣让人身心放松,洗涤双眼、敬畏大自然。说到洛塔的美食,想起第一次来洛塔的美好时光。
记得第一次来洛塔,是参加县文联、县美术家协会采风邀请,我的心情就像盘旋在头顶的山雀,发出惊喜的“叽叽-喳喳”之音。翅尖掠过板栗树的枝桠,在空谷中织就流动的五线谱。循着这天然乐章前行,半山腰的木构老宅正敞开怀抱。房子中间是堂屋,堂屋两边各有四排三间,现在很少见这种旧式的大木房子了。偏房是厨房,五个嬢嬢在厨房里正合奏着炊事交响曲。柴火青烟与腊肉浓香在梁柱间缠绵交织,铁锅铲磕碰大铁锅的脆响应和着砧板上的切剁节拍。一位年轻的嬢嬢正在切洗好的腊肉,棕褐色的肉块整齐的码在案板上,刀刃切过紧实的肌理,露出里头玛瑙红的纹路,几个嬢嬢相互夸赞着今年的腊肉做的比去年色泽更亮。年长的嬢嬢在土灶前忙着炒菜,蓝色围裙上沾着几颗辣椒籽,铁锅铲在锅沿敲出脆响,菜油在锅里冒着青烟,嬢嬢扬手撒了一把放在竹篮里的干辣椒和小碗里的花椒,炸开的油星子把辣椒籽溅到锅盖上,仿佛烫出了几个焦黄小点。腊肉片刚下锅就卷了边,和蒜苗厮混出油亮的交响。灶膛里传出火舌噼里啪啦的配乐,映着老伯的脸忽明忽暗,他添柴的手背上还沾着菜园里扯大蒜沾的泥点。
随行人中有人提议去天锅潭走一走。这时有人说,朝着对面坡上唱支山歌,看看对面山上有没有人回应。老伯从柴房抱着一捆木柴走出来,舒展开被风吹皱的面容,骄傲地说:只要你们愿意,我可以一口气唱上大半天。其余的人眼神有些质疑,只有坐在院落,正在写生的叶二哥手拿着画笔,回头应一声:这个我相信。而我也相信生在洛塔长在洛塔的男主人拥有这份积淀,或是追逐的牛羊、燃起的炊烟,瀑布声、鸟鸣犬吠声......一切都是山歌的源头。没有被污染过的声音,是最本真的声音,是赤子的声音,与年龄无关。只有生活在这儿的人才具有这样的本真,这样的灵性。
洛塔的景太多了,一两天走不完也讲不完,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天锅潭。水到绝处是风景,人到绝处是逢生,最治愈人心的,便是这一汪潭。讲喀斯特地貌景观太平庸,仿佛哪里都一样,只有这天锅潭是水帘九叠,由多级瀑布群一水相衍而成,主瀑布是一条沿着588米青崖石壁飞泻而下,造型奇特,堪称石崖一绝。天气不是太晴朗,灰蒙蒙的,清风吹来还有点点冷。也许是冷的缘故吧,这里很安静,没有视频里录制的那般热闹。远处看潭水是宝石蓝,仿佛是天上的嫦娥遗落在人间的一滴泪下凡留下的一窝泉,那个蓝,透亮透亮的,如果有太阳的话,水面会泛出金边。我想,多看看这潭,应该有洗眼的功能吧,不然眼睛怎么舍不得离开半步。看美的东西,眼睛是最懂得享受的。越过几个石阶,来到潭水边,水面又成了青绿色,水底的砂石清晰可见。在潭两米左右的上方,一股细流涓涓不断流下来,潭水泛起一阵阵涟漪,涟漪晕开直达两边的岩板,仿佛闺阁中未出嫁的女子浆洗衣物时,听到山里汉子吼情歌,脸上莫名泛起的红晕,岩板上的花啊草啊才这么嫩闪闪绿葱葱的,柔柔的、亮亮的水啊直冲云端,这是一汪生命之眼。想起汪曾祺描写《赛里木湖》的样子刚好与这里相反,“灰黑色的巨浪,扑面涌来,撞碎在岸边,溅起白沫。荒凉的,没有人迹的,冷酷的,没有船,没有飞鸟。没有人的气息,湖边很冷,不可久留......”站在这里,听着水流声,听着鸟儿声,听着鱼儿吐泡泡声,听着山风吹过头顶,吹过视野可见的树木,感觉身体还越来越暖和。潭里的水是甜的,夏天来这儿游泳的孩子们说的。如果可以,我愿意化作一尾鱼,在这潭里静守四季更替。听村里的人说,多年前这里曾经出现过一条巨型娃娃鱼把一岁多小孩拖下水吃掉的传说。过去这么多年,传说的真实性没有人去考究。这一汪潭啊,承载着多少岁月传说只有这山、这水、这树知道。
夕阳西下,男人们围坐两桌对酌山酿,女眷们自成两席摆龙门阵话家常。柴火灶膛里余烬未熄,金黄酥脆的锅巴浸入浓白米汤,焦香与清甜在粗瓷碗里交融——这舌尖上的时光窖藏滋味,据说是洛塔大寨公社时期传下的秘方。宴席将散未尽时,主人神秘一笑说还有节目,但见洛塔汉子擎起萨克斯,铜管里流淌出《秋恋》的私语。晚风裹挟着音符拂过屋檐,我们屏息凝望,任霞光在音阶上镀金。未待余韵散尽,姐夫的《牧羊曲》已自琴弦滑落,琴弓牵出泛黄的童年胶片:草坡上奔跑的羊角辫,蒲公英在日光里碎成星子。草垛里打滚的皮小孩被父母柃起用头巾鞭打满身的干草末;灶膛前姥爷鼓起腮帮子用吹火桶的气流声,看着在灶前忙碌的身影,姥爷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烟袋,大拇指和中指夹出一点烟丝放在一张小纸片上,用火钳夹出灶膛里的一根柴星子点燃他嘴上叼着的草烟满足地眯起双眼......在我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是生活的灯塔,照亮我人生走过的路。
忽见写生的叶二哥掷笔离席,碗筷在木桌上叮当作响。他踏着炊烟起舞,布鞋在泥地上时而旋出圆弧,时而踢踏用力,时而紧闭双眼做冥思状,时而双眼圆睁明亮有神。他的舞蹈没有茅古斯舞般粗蛮,没有土家摆手舞般轻盈,还边跳边唱,歌词朗朗上口,新颖无比。所有的人都被叶二哥这舞姿这歌曲逗得哈哈大笑,我和芳姐坐在条凳上,笑岔了气。"这是哪支舞?"我问芳姐,她笑指灶间铁铲,是叶二哥原创的“铲铲舞”。农具化作舞具,即兴起舞方显真趣!他的灵感来源于土家族人背篓里的歌舞情结。众人应声击节,欢乐声漫过对面青岩,淌过溪涧,连炊烟也凝在黛瓦上空,久久不肯散去。
时间是永恒对称的,从远古至今,日日如斯。岩层深处的石英钟摆始终匀速摇晃。当晨光再次抚过天坑边缘的蕨类时,我忽然明白,五十年前的某个霜晨与此刻的露水,原是同一滴时光凝结的琥珀。
家里老人的搪瓷杯底仍沉淀着1975年的星光。在家里常常听老人说,那些年洛塔的暮色总裹挟着马铃薯的芬芳,知青们把疲惫的骨架倚在公社土墙上,指尖流淌的竹笛声便成了会唱歌的骨骼。二十岁的他削竹为笛,用《东方红》的旋律在岩壁上拓印年轮,山民们古铜色的笑纹里便漾开了月光。那些被开荒锄磨出茧的夜晚,竹膜震颤的乐音是穿透石壁的涓流,漫过漫山遍野的寂寞。
而更久远的年轮里,洛塔人正用血汗在喀斯特地貌书写史诗。秦书记的煤油灯曾灼穿多少岩洞的黑暗?十八勇士缚藤下天坑的刹那,吊绳在绝壁上勒出的刻痕,恰似大地暴起的青筋。当第一股阴河水挣脱岩层桎梏,飞溅的水珠在半空折射出彩虹——那是用钢钎与炸药雕琢的丰碑塔,用背篓与箩筐驮来的天河。此刻我站在时光的褶皱处,看见山歌从老一辈的豁牙间漏出,又被穿蓝布衫的少女接住。崖壁上的引水渠仍淌着1970年的清泉,而游客手机里的山歌短视频,正与当年竹笛的颤音发生量子纠缠。洛塔的石头记得所有故事:那些渗进岩缝的号子,那些被星光腌制过的青春,正在每个湿润的黎明悄然发芽。当最后一位堵阴河的老者化作山岚,新栽的珙桐树又举起满枝白鸽。地下河永恒的奔涌声中,我听见时间在岩层深处轻笑——它早将坚韧与诗意谱成复调,等待某个俯身贴耳的后人,在洛塔的褶皱里打捞星辰。 洛塔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的“洛塔精神”,十八位勇士堵“阴河”吼号子的事迹代代相传,有才情的年轻人唱上几句迎接客人的山歌,精气神是有传承的,欢乐也是会感染的。
大寨的精神
洛塔人最狠
战天斗地出英雄
中华传美名
奇峰生的乖
盛景情侣石
就像两人在恋爱
不想回家来
歌声、欢笑声、号子声源于大自然,这美啊,就融在这山歌水调里。走一段路,得一处景,听一首歌,不需要雕琢,亦无须修饰,歌是有浸润性的,就像这山、这水、这淳朴的人儿、这美食,能使人焕发神一样的力量,展现不一样的新洛塔。
责编:朱柯源
一审:向波
二审:周娇
三审:张军
来源:龙山产业开发区干部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县老干幼儿园“晒秋”活动点亮童心农耕梦
县老干幼儿园开展推广普通话系列活动
龙山多部门联合开展第十个中华慈善日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龙山县果利河综合整治工程PPP项目接受年度绩效考核
县市监局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12345热线再收群众表扬 热心耐心服务获肯定
龙山县干部培训班赴黔江开展现场教学
龙山县部署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