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新闻网

通讯员系统登陆

2021年4月12日   农历庚子(牛)年 三月初一
老父亲守望着的乡愁
2025-04-15 08:56:11          来源:龙山县财政局 | 编辑:朱柯源 | 作者:周明斌          浏览量:29970

作者 周明斌

今年清明节假期,我回了一趟老家普车溪祭祖挂青,踏上儿时留下足迹的老路,陪同父亲在老家周边走了一趟,走过家乡的青山绿水和田间地头,听他絮叨陈年往事,我那模糊的记忆得到了恢复,又回想起昔日与老牛为伴的苦楚日子,曾经生活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寻觅到家乡的味道,记住了乡愁。

清明节不仅是祭祀上坟踏青的节日,也是农民春耕播种忙碌的时节。年过八旬的老父亲,总是不肯闲下来安享晚年,再辛苦也不能让自家责任田抛荒。他认为抛荒田土就是变现浪费粮食,总要给自己找一些工夫,种点花生、玉米、红苕、洋芋之类,来保证自己生活的自给自足,尽量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

看到年迈的父亲每天都这么辛劳,我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实在不忍心让他再这么辛苦了,好心劝说他莫种地了,好好休息安度晚年,脾气倔强的父亲总是说,适当的劳动有利于身体健康。为了方便他更好种庄稼,我又主动帮他扶了一把犁,给他犁了几块空闲耕地,在犁地过程中再次与老牛结伴同行。

这些年来,由于两个弟弟为了各自家庭的生计,不得不长期外出打工挣钱。每年农忙之际,我都要回几趟老家,帮助老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春耕秋收活,以减轻他老人家的劳动强度,同时让自己心情舒坦些,也让良心好受些。

按照父亲的话说:我始终是农民的儿子,什么农活都要会做,踏实本分和勤劳持家是为人处世之根本,不要认为在国家单位上班,就忘记自己是农村出去的孩子,不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做人要低调,做事要接地气。

90年代初刚上班时,父亲也多次要求我给他耕田犁地。跟着臭烘烘的牛屁股后面,牛偶尔还会拉屎放屁,牛后面还跟着一些牛蚊子,牛尾巴左右不停摔打驱赶牛蚊子,时不时还摔在脸上。我那时候极不乐意,一百个不情愿,总以头痛发热身体不舒服的理由来搪塞。

说句实在话,我当时真的有一点脱离农村迹象:自诩为是一名财政干部,着装一身庄严税服,放不下自己的身段。不肯脱掉身上皮鞋和工作制服。我认为,耕田犁地一身灰扑扑的,脏兮兮的,弄得满身尘土和泥水,觉得有丢财政干部身份。

自从我懂事那刻起,就天天看到父亲没日没夜地精心耕耘、起早摸黑打理责任田,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直到如今,也没看到父亲从责任田里刨出什么金元宝来。

“这头牛跟随我已有些年头,很通人性,任劳任怨,脾气秉性温顺,你只要随着它的步调去犁地,很快就能成为耕田犁地的好把式。”父亲很耐心地对我说道。老牛拉着犁具在前面埋头走,我在后面硬着头皮扶起犁具,深一脚浅一脚跟老牛同行。

老父亲看到我犁地的架势、生脚生手动作极不协调,他就亲自上阵,给我做了一个标准的示范动作,并细心地指导我说:“犁地要一犁接一犁,要犁得精细、要犁得到位,不能做卖工懒手脚,不要搞‘猫蒙屎’。犁地和当会计做账一样,每发生笔业务都要记录清楚,要做到日清月结,否则时间拖久了,就会打‘炸和’记错账,会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

在老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稳住阵脚摆正架势,不急不慢地跟着老牛步调驾驭前行,姿势一正确,犁地也轻松了许多。心情也就愉悦舒畅了,我不再为耕田犁地而担心和害羞。

望着老父亲,我在心灵深处找到一种慰藉,知道如何他孝敬他、如何让他高兴、如何顺跟他深入交流、如何他意哄他开心。在父亲眼里,我下地帮助他犁地耕田干活,比给他送冷冰冰的钞票更有效,我心情顿时平静下来了。

现在,像我这样五十余岁的中年人,基本上都是外出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或者进城送接孙儿们上学放学,给子女们充当起免费的保姆,很少会待在家里务农,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坚守在山旮旯里,心甘情愿地去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在我们那个乡村,70后、80后和90后的人,规规矩矩守在家里,专心种地的人实在是不多了,更不要说00后的小青年们。每逢山寨里遇到红白喜事,前来捧场帮忙的人,大多数是留守家里的老弱病残,遇上老人去世出殡体力活,几乎找不到青壮年前来抬丧,还得花钱从城里请专业帮工队来出殡。

只要有点经济头脑的人,现在基本都进城务工干活,做个搬运工、建筑工之类的,每年可挣到大几万元收入,比蹲守在家从事农业强得多,日子也算过得丰富多彩;稍有专业技术的人,在城里做一份装修工、水电工、修车工技术活,每年能挣十几万元收入,相当于在家做十几年农活;有知识文凭的人才,机遇好的话,去发达城市发展,打拼过十年八年,挣了一大笔资金后,在城市里购房买车,干脆把家安置在城里,几年都没有回一趟家,把责任田留给了父辈,忘记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忘记了家乡的味道,更没有了什么乡愁可言。

我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述他的经历:我的祖父因病去世得早,他作为家中长子,当时仅仅12岁,家里人口众多,共有四姊妹,大姑姑7岁、二姑姑3岁,小叔叔不足1岁。祖母一人没能力供养四个孩子,很有读书天赋的父亲,就这样与求学失之交臂。父亲非常渴望上学求知,经常跑到祖父坟前哭泣,向祖父倾诉自己内心的委屈。

父亲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万般无奈下只好认命,减轻家庭负担放弃学业,接受当时那种残酷的现实,给祖母分担家庭压力。无论天晴下雨,还是寒冬酷暑,都得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每干一天劳动,队里给他计6分。他本应该上学堂求知识,却为了生活扛起家里重担,和祖母共同撑起那个贫寒的家,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每天早出晚归为挣工分忙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农”政策有所变动,农村日子稍微好过些。为了彻底解决农民吃饱饭问题,1980年实行了小包干“责任制到户”,我家按人头分得了一些土地,也分得了一头小牛。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小牛逐渐长大,成为了一头健壮的老黄牛,父亲认真耕耘着责任田,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耕责任田”。

我们兄弟相继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父亲喜上眉梢。在父亲的心目中,有了我们兄弟,他就有了接班人,家族传宗接代后继有人,责任田也就有了继承人。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就是我们登天的梯,就是我们拉车的牛,他一辈子为我们操碎了心。

生不逢时的父亲,对我们的学习教育十分严格:时刻叮咛我们要努力学习,听老师教导,书中自有黄金屋,要从读书方面寻找出路。他把自己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我们兄弟身上,希望我们能通过学习走出去,在国家正式工作单位上班,成为国家干部。

在当时那种家庭环境中,我深受父亲的熏陶,每天除了学习,就是跟着老实巴交的父亲下地干活,我从小就养成勤劳肯干的好习惯,经常干些肩挑背驮的重活。放学后,我的任务就是去山坡放牛,跟牛结伴时间居多,我经常骑在牛背上看书,把学习当成了首要任务。

我家那头牛脾气温顺,无论在闲时,带它到山坡上绿水间寻找嫩草;还是农忙季节,干一天农活后,喂它一些干稻草、玉米叶、包谷壳、豆角之类的草料,它都大口大口吃得津津有味,从不挑食料,跟着主人勤勤恳恳干活。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中,我渐渐读懂了辛勤劳作、诚实本分的老父亲;也读懂了那埋头苦干、忠诚老实的老牛;更读懂了在父亲眼中认为能刨出金元宝的责任田,因为责任田就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我遗传了父亲的基因,脑筋灵活、思维敏捷,也有读书资质,把学习摆在首位。我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通过自己后天不懈努力,没有辜负他殷殷期望,在初中毕业时,以优秀的中考成绩,考入财经类中专学校,跳出了农门,也走上了财政工作岗位。

随着国家的日益富强,国库的逐渐充裕,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GDP也直线上升。2002年,全国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压在农民身上的负担,从此改写了中国几千年以来,农民种地要上公粮交农业税的历史。

紧接着国家相继出台了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好政策。这些惠民政策不断深入农村赢得民心,还配套了一系列惠农强农产业建设强有力政策及措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亿万群众都感受到三农政策的恩惠,老百姓拍手称快、竖大拇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多次提及: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加大三农投入,政策向三农倾斜,不断加大对三农反哺力度。伴随着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出台,彻底唤醒了我国三农的春天。

在外碰得头破血流的务工人群,一部分纷纷选择返乡创业,在责任田土中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流浪的心重新找到了宁静归宿。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感召下,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在外打拼近二十年的弟弟,打算年底回家重操旧业,操守起父亲留下的责任田,寻求新的创业致富之路,准备发展高效有机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政策,思索着如何发挥责任田效益的最大化。

我坚信弟弟在老父亲的参谋中,能做老父亲一样的人,认真耕耘责任田,诚实守信,踏实做事,本分做人,灵活运用国家给予的乡村振兴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广袤农村中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做好耕种责任田的继承人,当好父亲的接班人。

不经意间,家里的那几块空闲耕地,在我和老牛的齐心协力工作下,很快就犁完了。夕阳也已经靠近西边山坳,天空中出现五彩缤纷的晚霞,夕阳的余晖透过云层斜射下来,照在瘦骨嶙峋的老父亲身上,也照在我和老牛身上,在袅袅炊烟与晚霞相互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乡村晚景图。

责编:朱柯源

一审:向波

二审:周娇

三审:张军

来源:龙山县财政局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通知公告
部门
乡镇
要闻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