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新闻网

通讯员系统登陆

2021年4月12日   农历庚子(牛)年 三月初一
评论:基层舆情“恐慌”的症结与破解之道
2024-11-28 08:06:39          来源:龙山县委宣传部 | 编辑:朱柯源 | 作者:叶红          浏览量:2991

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叶红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民众表达观点、传递需求的重要舞台。然而,社交媒体的广泛渗透也为基层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舆情“恐慌”现象。舆情“恐慌”,是指在特定事件或政策触发下,网络空间中迅速扩散的负面情绪、误解及谣言,若不及时引导,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削弱政府公信力。

基层舆情“恐慌”的根源在于对舆情的过度敏感、应对处置的失当、对社会问题的忽视以及应对能力的缺失。

一、对舆情的过度敏感

一些基层干部往往对任何潜在的舆情都保持高度警觉,视其为危机信号。他们担心舆情会吸引公众眼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这种过度敏感不仅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其在处理舆情时陷入被动,还可能因过度干预而激起更大的舆论波澜。

二、舆情应对处置的失当

面对舆情,一些基层干部可能采取封堵、删除等简单粗暴的手段,试图平息事态。然而,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争议和质疑。同时,部分干部在处理舆情时缺乏透明度,不愿公开信息,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疑虑和不满。

三、对舆情背后社会问题的忽视

一些基层干部在处理舆情时,往往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忽略了舆情所折射出的深层次社会问题。这种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问题不断累积,最终引发更大的危机。

四、舆情应对能力的缺失

一些基层干部在面对舆情时,缺乏有效的监测、分析和沟通能力。他们无法准确判断舆情的走向和趋势,也无法有效地与媒体和公众沟通,传递信息、引导舆论。这种能力的不足使他们在面对舆情时更加无助和恐慌。

五、对舆情的负面认知

一些基层干部对舆情存在负面认知,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他们认为舆情只会带来负面影响和危害,因此面对舆情时容易采取逃避或抵制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无法有效应对舆情,还可能加剧其负面影响。

为破解基层舆情“恐慌”,需综合施策,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舆情监测与分析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建立舆情监测体系,实时收集和分析各类舆情信息。同时,对潜在的舆情风险进行定期评估,预测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应对舆情提供科学依据。

二、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流程、责任分工和处置措施。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干部队伍的舆情应对能力和实战水平。

三、积极回应公众关切

在舆情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避免谣言传播。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了解公众关切,及时回应诉求。

四、加强舆论引导

密切关注舆论走向,及时调整应对策略,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引导媒体客观报道舆情事件,避免过度渲染和误导。

五、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关注舆情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从根本上减少舆情事件的发生。同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强线下工作力度。

破解基层舆情“恐慌”,关键在于构建开放、透明、高效的信息传播体系以及有力有效的网评引导机制。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强化媒体责任、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和构建多元化沟通平台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舆情挑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政府、媒体、公众需携手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责编:朱柯源

一审:向波

二审:周娇

三审:张军

来源:龙山县委宣传部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通知公告
部门
乡镇
要闻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