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新闻网

通讯员系统登陆

2021年4月12日   农历庚子(牛)年 三月初一
百名记者百村百企行 | 千年之美:惹巴拉古建筑——转角楼
2024-09-30 09:26:11          来源: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刘寒蓉 | 作者:向永国 刘艳军          浏览量:66251

作者 向永国 刘艳军

惹巴拉,为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的一个古村落。从高处俯瞰,这个古村落呈鲤鱼形状。捞车河(太阳河)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流出来,四面青山围绕,河畔上数百年的古木连绵成荫,掩映着美丽的转角楼群。

这里被民俗学家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中国土家第一寨”,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等。

转角楼是毕兹卡画在苍莽之中的青鸟,充满了悠悠古韵。

毕兹卡意为当地人,是土家族人的自称。这一自称,让当地远久的历史更显朦胧如烟。

在远古,毕兹卡的生存环境相对来说应该是优越的。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天然洞居数量众多。

大约在二十万年,人们走向光明和开阔,开始在山顶上搭建窝棚而居。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他们结成群落,抵御猛兽毒蛇,一步步向水边靠近。在向水而居的过程中,逐渐兴起了伐木建房的工艺。

到战国时代,里耶一带的官衙已经出现转角楼的形制。此后两千年,毕兹卡不断参考借鉴外地建造工艺,使建房建楼水平达到臻境,且与自然完美融合.   

“居槛栏,临河而浴",转角楼是毕兹卡的一生所爱。为登高望远和顺应地势,他们在正屋的侧面搭建木楼子,以楼上走廊为转,凭栏而转,最多的可转整个房子的四方.而木楼子则多为家中女子所用。这些女儿家织就牡丹引凤穿,凭栏对歌随风去。

传统的转角楼多是穿斗式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其构件包括柱,骑,斗,穿,挑,梁。最常见的为三柱四骑,条件优越的会选择建七柱四骑。转角楼在惹巴拉随处可见,但在过去,富足以上人家才有能力修建,它相当于现代的别墅。转角楼的修建看起来简单,但修建时如果木工没有精湛的技艺和超凡的思维,便很难担当修建转角楼的重任,正如土家山歌所唱的那样:“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

修建转角楼集合了群体智慧和力量。人们互帮互助,在依山凭水之处造就如画的木楼,一住就是上百年。来客了煮神仙饭,吃大块肉,近邻为亲,远来为友,袅袅炊烟不绝是见证。

毕兹卡很少走出这莽莽群山,那飞檐翘角化为寄托,让转角楼在群山之中如生鸟翅,有起飞之向。那鳞次栉比的楼群像大鱼一般与水相依,不分不离。

石头,茅草,竹子,木头,全是天然建材。而楠木是毕兹卡建房的顶级配置。至今,龙山境内的楠木种群还广泛分布。在历史中,它一度成为贡品,声名远扬。

时空轮转到今天,毕兹卡建筑的千年古韵,像散落的明珠依然留存。而惹巴拉,则因明珠天落,成为宝藏级的胜境,为世人所向往。这里最具特色的建筑为明清古建筑群,为武陵山区内少见。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水而建,整齐有序,景象壮观。全村现保存有明代建筑5栋、清代建筑58栋、民国建筑116栋,另有土家凉亭桥、冲天楼、摆手堂、榨油房等特色建筑。

惹巴拉的古建筑,实与山水一体,无法分割。历史已不可追,但是这些依旧美丽的存在,让历史永远的活下来。

责编:刘寒蓉

一审:向波

二审:周娇

三审:张军

来源: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通知公告
部门
乡镇
要闻

  下载APP